2021年1月17日

【閱讀筆記】―武田尚子《尋味巧克力》


《尋味巧克力》,圖片來源:博客來


從古文明中的可可,到十六世紀的墨西哥市場。進入大西洋三角貿易結構,在財富集散地的歐洲大陸,與黑奴、新大陸的物資運輸機制連結,成為「世界性的產品」。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學院教授武田尚子著作《尋味巧克力》一書分為六章節:

【從眾神的餐桌到平民】
【美妙的滋味】
【藥局老闆與蠟燭師傅】
【英國開拓的可可之路】
【戰爭與廣告中的巧克力】
【夢幻巧克力工廠】
【全世界都吃巧克力】
【知識篇】

在馬雅和阿茲特克社會裡,可可象徵神秘的力量。對十七世紀的西班牙貴族而言,盛裝於瓷杯當中提供予賓客的熱可可,是財力的證明。自1694年開始,法國從海外進口的可可關稅下降,開啟了熱可可正式普及擴散至市民階級的時代,從貴族階級華麗誇耀的餐桌配角,變身為國民暢銷飲料,國家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基礎也讓食品工業獲得發展。固體可可,也就是非溶解於熱水,可直接食用的「巧克力」在1847年誕生,製造與改良方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市場。在【戰爭與廣告中的巧克力】附上許多可可廣告和巧克力包裝的資料照片,以及廣受歡迎的威化餅巧克力「KitKat」成為世界級人氣商品的歷史與關於「溝槽」這項特色的小故事。【知識篇:關於可可豆,你瞭解多少?】說明了可可豆的種類、魔幻誘人的成分,以及從可可變身巧克力,從產地到工廠的製作過程。

在我們生活的現代,巧克力是一個高度工業化,極度商品化的食品,也是能在日常生活愜意享受的美味點心。令人陶醉的香甜滋味裡蘊含著不可思議的歷史進程,《尋味巧克力》融入從馬雅到英國、日本等各個國家不同的巧克力工業發展。不管是巧克力師傅手工製作高級昂貴的巧克力,或是工廠大量產製的規格化巧克力,都是一種社會性甜點,與世界貿易、工廠結構、戰爭和勞工組織有密切的關係,武田尚子也在後記當中提到,搜尋閱覽本書資料的同時,用不同以往的角度再度走訪歐洲城市,思考食物與工業化、都市化和社會團體間的關聯逐步前進。

希望喜歡巧克力的讀者也能一邊啜飲熱可可,品嚐不同風味的巧克力,一邊享受兼具香甜與知識性的《尋味巧克力》。


********

武田尚子著,洪于琇譯《尋味巧克力》(時報文化,20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