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平野芳信《從蝸牛食堂到挪威的森林: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飲食象徵》(食べる日本近現代文学史)




《從蝸牛食堂到挪威的森林: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飲食象徵》(食べる日本近現代文学史)是山口大學人文學院及東亞研究所的教授平野芳信透過「飲食」為主題,闡述日本近現代史側面的著作。身為日本近代文學研究者,熟知作品之間的相關聯性以及影響。透過文學、性、女人、家族、文化、疾病及現代七大主題,與飲食相互交織。並列舉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志賀直哉、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向田邦子、村上春樹、正岡子規、森茉莉、森鷗外、宮澤賢治、永井荷風、川上弘美等名家小說,特別是對於老饕作家谷崎潤一郎著墨許多,以作品《細雪》《瘋癲老人日記》擷取場景,來說明如何發揮「料理小說」的特色。食物並非只用在比喻人的模樣或容貌之際,也時也用來凸顯或暗示小說登場人物的心情或所處境遇。

第一章 飲食與「文學」

第二章 飲食與「性」

第三章 飲食與「女人」

第四章 飲食與「家族」

第五章 飲食與「文化」

第六章 飲食與「疾病」

第七章 飲食與「現代」

首章【飲食與文學】以小說改拍成電影的《蝸牛食堂》為開端。尚未閱讀此書之前,也認為《蝸牛食堂》算是相當道地的「料理小說」,但平野芳信教授認為有待商榷,書中指出,《蝸牛食堂》似乎並非想藉由料理來寫故事,而是為了描寫料理才鋪陳故事情節。也就是說,作者認為在「料理小說」裡,料理是用來描寫人的素材,但《蝸牛食堂》卻是將料理突顯出來,並且引用《羅曼.尼康帝.一九三五年》當作「料理小說」範本的比喻手法。

「雖然早熟,但肉體豐滿;明明很謙虛,但眼神中也閃爍著令人怦然心動的奔放光芒,原本個性爽快且率直的女孩,外出旅行之際,在某個時期崩潰了,之後在綠色的黑暗中肉體持續消瘦,接下來的旅程只是任由肉體不斷地被搖晃。

拿這段文字來和《蝸牛食堂》的「像千層派一樣」或「融化中的雙色奶油」這種比喻相較的話,兩者的不同便一目了然。在《羅曼.尼康帝.一九三五年》裡,葡萄酒被比喻為人;但在《蝸牛食堂》裡,人或和人有關的事象被比喻為千層派或奶油。比喻和被比喻的關係完全相反。

「這或許是我的自以為是,但我認為決定一部作品是否為小說的基準,在於這部作品是否本質性地描寫了「人」。當然這裡的「人」也可以置換為「人生」「風土」「性」「生命」,但其基底必須是「人」。
就這個意義來看,《蝸牛食堂》的比喻手法似乎是完全顛倒。這種比喻只是單純為了比喻而已。何謂只是單純為了比喻?例如用「飛得像鳥一樣快」來比喻在空中高速飛行的飛機,這種比喻有比跟沒比一樣,根本說明不了任何事情,只是讓人覺得「比喻的自體中毒症」發作。
這就是我在讀這部小說時,不由得感受到的違和感背後的真面目吧。」

第二章【飲食與女人】其中「夢中的廚房」則論述吉本芭娜娜代表作品《廚房》,平野芳信認為,《廚房》獨創性在於是一部象徵性的描寫「性轉換」,或者說,改變過去男女角色的作品。在這本發表於泡沫經濟起始期的話題作中,「豬排飯」顛倒了男女角色,提出「女人讓出了廚房,男人可以毫無抵抗地進入這個城堡」的閱讀視角。對照於此,在泡沫經濟瓦解的翌年,亦即一九九一年誕生的劃時代作品《那年,我們愛得閃閃發亮》則以「出現了不做菜,更正確地說是不做家事的女主角」,堪稱先驗性地、活生生地描寫出二十年後的現代。

相對於國內,日本近現代小說中談到飲食的相當多,《從蝸牛食堂到挪威的森林: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飲食象徵》日本原書取名為「日本近現代飲食文學史」過於沉重,容易給人「可能是富學術性、過於專業、無趣」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其實,就內容而言,作者無意建構一部「日本近現代飲食文學史」,因為書中談論的作品並不全面性,換句話說,作者其實是就自己較為熟悉的作家或作品加以分類,以「飲食」「性」「女人」等的主題加以論述;並用「時間」串聯,使成系統。也正因為「作者取自己較為熟悉的作品論述」,這本書才有趣,避免成為一般刻板印象的《飲食文學史》。

後記提到,擬定整體構想之後,覺得各章很可能以女作家的作品展開論述,書中並未使用專業的學術名詞,因此相當容易閱讀,但另一方面作者專業讀書人的特色,發揮得恰到好處,點出一般人不易看出的「眉角」,提供讀者在閱讀料理小說和飲食文學的多重觀點和思維。


********

平野芳信著,陳系美譯《從蝸牛食堂到挪威的森林: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飲食象徵》(遠足文化出版),2014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