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咖啡 @ 紅澤咖啡豆販 Cafe Red Bean Shop


光顧 RedBean紅澤咖啡豆販 實體店鋪之前,已在網路上聽聞老闆紅澤,甚至在露天拍賣網站上詢問過一兩樣咖啡器材。那時候咖啡風潮還不像今時今日顯學一般,彷彿每個喝咖啡的人都會手沖、懂濾杯,但在露天網站上,就已經能看到紅澤老闆獨到收藏,包含國內外新品和雅致少見的古董器具。

每年都有新話題的咖啡館,店內擠滿客人、充滿活力熱鬧喧騰的絕對不在少數;喜歡安靜邊沖調飲用咖啡邊度過時光的,的確也有許多,依據以往經歷,網路耳傳和親身探訪後的體驗,多少有些差距,自然也有名實不符和大失所望暗自決心不再踏入的,但自第一次登門至今半年來紅澤已經成為在台北一訪再訪的咖啡館,不單純粹咖啡好喝,在吧檯旁悠閒地觀賞老闆使用難得一見的名器沖煮咖啡更是一大樂趣,若說咖啡界也有曖曖內含光之人,大概是紅澤老闆這類吧。

有時突然想喝杯咖啡,或豆子濾紙庫存用罄,都想到紅澤咖啡補貨,也時常因為補貨之便喝到為之驚豔的咖啡,前兩天意外購入一款深烘焙奶酒配方,濃郁奶酒香氣,入口時的奶油、巧克力調味和極細微的威士忌氣息,忍不住一晚沖兩杯,一杯單飲、一杯加入牛奶,太適合冬季飲用了。

(初訪,名稱已忘) 




《紅澤咖啡豆販 Cafe Red Bean Shop》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二段441巷2弄7號
營業時間:12:00 ~ 19:00(週一定休)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aferedbean/



2017年11月12日

西鄉隆盛跟南方澳到底什麼關係?

鹿兒島,西鄉隆盛銅像前

「傳說日本是由一把武士刀而形成。在很久很久以前,古神將珊瑚武士刀插入大海。當武士刀拔出來的時候,落下四滴完美的水滴,這些水滴便成為後來的日本列島。我說日本是由少數勇士所創造,這些武士們願意為了一個,早被遺忘的理念犧牲生命,那便是──『榮譽』。」


傳說

去鹿兒島之前,因論文相關詩作,對西鄉隆盛和西鄉菊次郎略有探析,每回Google搜尋「西鄉隆盛」,會出現西鄉隆盛與南方澳相關資料,例如:

其內容,是因某文史工作者撰寫一篇西鄉隆盛在宜蘭縣南方澳有私生子的文章,原文摘錄如下:
日本鎖國時代,九洲鹿兒島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認為日本要富強,就要擴張領地,台灣是最好的跳板。於是和西鄉隆盛合演一齣苦肉計,讓當年才25歲的西鄉隆盛流放他鄉;並於1851年春天,在南方澳沒人看守的白砂海濱上岸,大概就是現在的內埤海灘。
他說,西鄉隆盛上岸後,立即躲到一個平埔族家裡。那個小屋應該是在舊蘇澳區漁會和第三漁港之間的漁港路41號附近,住一個老翁和一名17、18歲少女,名叫蘿茉。西鄉和蘿茉很快就發生感情,然後一方以補網漁夫掩護身分,一方面也積極地探查周遭的民情風俗和沿海地理環境。
半年後,西鄉和主公約定流放一年的時間到了,就於1851年秋季某一天不告而別,並偷渡回到日本的家鄉。幾個月後蘿茉生下一名男孩,卻因思念西鄉,不久,憂鬱過度病死。這個男孩被取名為劉武荖,其子取名為吳龜力。後來,吳龜力於1916年離開南方澳,搬到大南澳朝陽海岸居住,再移到花蓮北濱地方,但沒有後代。

傳說應是源於1930年代,入江文太郎撰寫之《西鄉南洲翁基隆蘇澳を偵察し》一書。此書現已無存,宜蘭縣史館能借閱影印本,但許多頁面模糊不清,難以細讀。


維新大將與蘇澳小漁港的傳說淒美動人,有年代有人名甚至還有照片,連戶政事務所都搬出來了,西鄉的後代尋根儼然確有其事,幾乎讓人信以為真。

西鄉隆盛流放何處? 奄美大島?南方澳?

                                                                                    

(一)謎樣的1851年


西鄉隆盛出生於1828年,1851年不過23、24歲,此時尚稱西鄉吉之介。相關史料年譜皆言,1844年起,西鄉隆盛擔任郡方書役助,開始小小辦事員的工作,直到1851年,西鄉並未經歷甚麼特別重要大事,反倒是西鄉家所侍奉的薩摩藩島津氏,1848-1851年間,擁護嫡子的齊彬派與支持庶子的久光派競爭白熱化,由羅騷動事件使得島津齊彬陣營遭受清算。雖然經過幕府裁決,原藩主島津齊興在1851年1月正式退位,島津齊彬繼承藩主大位。但這段時間,島津齊彬本人正處於繼位的派系權力鬥爭和新主上任之際,是否能在1851年初即派遣年幼的西鄉隆盛執行所謂「秘密任務」,也讓人存疑。日本近代史學者Mark Ravina在敘述島津繼位爭奪時也提到:
「那時的西鄉還太過年少和渺小,以致於沒有參與到這場爭鬥當中。」

1852年,對西鄉隆盛而言,或許稱得上面臨人生轉折,
西鄉隆盛與首任妻子伊集院須賀結婚。但這段短命的婚姻只維持二年,1854年二人即離婚,且並無子嗣。這點從西鄉的家譜可明顯看出。同年,西鄉隆盛之父西鄉吉兵衛過世,過沒幾個月,母親椎原政佐離世。西鄉隆盛於是擔起一家之主之責,撫養年幼的弟妹。而自1851年島津齊彬繼藩主大位後,其對西鄉隆盛的信任,使他逐漸成為國家政治要角。


(二)流放之因

1858年,島津齊彬過世。
1858年到1859年,幕府的最高執行長官「大老」井伊直弼大量迫害反幕府人士,史稱「安政大獄」。西鄉隆盛護衛著被幕府追究的僧人月照返鄉,不願服從新藩主逮捕月照的命令,1858年11月16日與月照一起在錦江灣投海。月照溺斃絕命,而西鄉獲救,後被流放到奄美大島,並改名為菊池源吾。1858年-1862年是西鄉隆盛第一次流放,第二次流放則是1862年-1864年。
此次流放並非如傳說所言,為擴張領地而上演苦肉計至臺灣執行秘密任務。

前身為薩摩藩行館的松屋維新の庵,西鄉隆盛與僧侶月照相關文獻及其落款

西鄉菊次郎身為長子,為何稱「次郎」?

西鄉隆盛流放奄美大島期間,生活狀況能從與友人的書信往返探知一二,他擔任教師,教授當地學童,1859年11月,西鄉隆盛與奄美女子「愛加那」成婚,愛加那在正史被稱之為「島妻」。1861年,長子西鄉菊次郎誕生。《詳說西鄉隆盛年譜》指出,雖是長男卻取名「次郎」,係因是由不合法的妻子所生。西鄉南州顯彰館在南州年表中,也稱菊次郎為「庶長子」。西鄉菊次郎之妹,菊子(菊草)則於1862年出生。
由此即可明瞭,西鄉菊次郎身世,確實是出生於奄美大島,其母為西鄉隆盛之島妻愛加那。而喚做「次郎」並非之前還有一位隱藏於台灣的兄長,而是因為非正妻所生之故。

《宜蘭與西鄉菊次郎》,西鄉隆盛略系圖

西鄉菊次郎於宜蘭尋找兄長?

西鄉菊次郎生於奄美大島,於1869年回到鹿兒島的西鄉老家。
1895年就任台北縣基隆宜蘭支廳長,1897年受命於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奉任宜蘭廳長,至1902年因母親愛加那辭世,方離開臺灣。林正芳《宜蘭的日本時代》中言:「西鄉隆盛在宜蘭有個私生子應是無稽之談,有可能是記者出生的入江曉風把同為薩摩藩的樺山資紀的探險事蹟,與西鄉隆盛的流放,作了一個浪漫的結合。」
樺山資紀與宜蘭相關史料,可參見林呈蓉教授著作《樺山資紀蘇澳行》。書中指出,1873年,樺山為了「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此事件核心人物西鄉從道為西鄉隆盛之弟),受任務所託,來到臺灣踏查,將所見所聞留下紀錄,此書可看出樺山資紀與宜蘭蕃族互動密切。樺山少佐於1874年9月從淡水出發,經基隆、烏石港抵達蘇澳。於烏石港停留期間,正值中元節,其將頭圍地區的中元普渡光景所見,記於日記:「自前天起,是舊曆的盂蘭盆會,......部落中家家戶戶都把食物供在桌上,燒香祭祀,又分配供品讓人帶回。又在地上設筵席,並把帶回的供品擺在上面,這樣的情景類似鹿兒島的盂蘭盆會」。於烏石港停留二周以上,方抵達蘇澳。有趣的是,樺山曾於蘇澳一地巡視期間,恰巧目睹蕃女產子,這名嬰孩之名為「Pedro」,係以少佐一行人其中有名為「Pituro」之故。很有可能如林正芳所說,經過穿鑿附會,而成現今所流傳西鄉隆盛的風流韻事。

西鄉星

傳奇人物的生世及其生平總是能引發諸多聯想,西鄉隆盛身為日本維新大將,站在傳統與革新的歷史舞臺,一生浮沉絕對比翻拍電影《末代武士》更精采萬分,也因此留下不少鄉野奇談,除了在台灣宜蘭小漁港遺留子嗣的傳說之外,還有散發異常光芒的「西鄉星」,和西南戰爭後並未戰死而逃亡至中國的謠言。有關西鄉氏至蘭地之趣聞,雖為稗官野史,缺乏歷史考證,卻也不失為閭里間懷古憶舊之口實。若至鹿兒島旅遊,非常推薦走訪維新故鄉館、西鄉南州顯彰館,必定能更加瞭解這位在青史留名的日本豪傑,並有所收穫。


奉祀西鄉隆盛的南州墓地前的西鄉隆盛漢詩


維新故鄉館/維新ふるさと館
地址:鹿児島市加治屋町23番1号
官網:http://ishinfurusatokan.info/

西鄉南州顯彰館
地址:鹿児島市上竜尾町2-1
官網:http://saigou.jp/


2017/11/9 刊登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017年8月20日

夏日蛋沙拉


盛夏大暑總是睡不安穩,一夜亂夢,醒來卻都記不得,昨日如此,上週也是。匆匆收拾離開辦公室,跳上公車,還是想睡。坐在隔壁的高中學生低著頭背英文單字,我戴起耳機,硬是瞇眼。昏沉抵達終站,魚貫下車,剛擠過公車又得擠捷運,所有的人都看著別人,目光交錯,間隙窄緊,摩擦生熱,無可忍耐的熱。

北城暑氣襖熱不散,近日毫無胃口,吃下肚的東西,真正為了飢餓而吃的比例越來越少,三餐在各種食物間妥協,任由食物與食慾彼此排列組合,參差代換。
經過新開幕的咖啡館,被玻璃櫃裡,嫩綠鵝黃色澤吸引,突然間覺得肚子餓了,帶著蛋沙拉回家。

蛋沙拉,讓我想起京都。

是距離鴨川不遠,具有溫馨格調的小咖啡館。點了咖啡和蛋沙拉,白煮蛋細細切碎,拌上適量的美乃滋,雞蛋內餡非常柔軟,包在生菜裡一口咬下,啊!嘴裡包覆著雞蛋溫暖的口感,蛋黃和美乃滋交融的濃郁芳香,意外感受到一股終於卸下緊繃的輕鬆感,感謝的心情一湧而出。《孤獨的美食家》的五郎要是吃到蛋沙拉也會說出這樣的內心獨白吧。享受完日式風格的咖啡和蛋沙拉,心中湧現為自己加油的希望。望著窗外發呆,我甚至覺得,流動在店裡的時間,是自然的時間,是沒有受到任何阻礙,完全屬於我的時間。

幾乎忘了有那種時間的存在。

很想去甚麼地方見到甚麼人,總覺得去哪裡就能見到,如此一來心情就會舒暢些吧。內心常存有類似的想法,當場沒有痛哭流涕,反而是像體內細胞獲得養分一樣,愉悅充實,是經過疲憊的旅行好不容易抵達目的地終於可以坐下來休息一下的暢快感。
美好的回憶令人清醒異常,再不睡覺明天又得滿身疲憊的起床了。

今夜,我將要浸泡在鵝黃色澤的想像裡,泡上一整晚。




同文刊登於106年8月19日人間副刊






2017年8月14日

蘭陽紀行之六:萬點先分夜景呈〈大里漁燈〉



〈大里漁燈〉
煇煌萬點勝楓橋,往復波心影動搖。網上光臨東海岸,船頭燄照北關潮。
大溪日落烟初裊,卯澳風光燼未銷。試向拱蘭宮外望,秋來夜夜似元宵。

詩名:大里漁燈
作者:盧纘祥
2012海洋與山川/海洋


筆者身為宜蘭子弟,雪山隧道未開通前,欲至台北,或經山路九彎十八拐,或經海線走濱海公路,而盧纘祥此詩所寫大里漁燈,則是位於濱海公路路段。大里背山臨海,由此處入蘭地,觀山林蒼翠與海濤相映,大里車站迄今仍為宜蘭觀光勝景,其詩讀來,頗有感懷。
大里,為宜蘭縣頭城鎮靠北之鄉里,沿岸外多礁石,北側山嶺名為草嶺,是宜蘭縣與新北市界山,因地當草嶺南麓,亦稱「草嶺腳」,由於正當草嶺古道出口,昔日行旅往來頻繁,根據日人伊藤熙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所著〈宜蘭紀行〉形容此地「其熱鬧與頭圍在伯仲之間 」。又因地處臨海之地,西倚千仭峯巒,下臨萬里滄溪,旭日初昇,濤聲澎湃,或觀日出,或賞明月,或望洋觀濤,或觀漁家燈火,景色絕佳。

大里慶雲宮望龜山島

詩題〈大里漁燈〉,係日治時期,1927年(昭和二年)8月,由臺灣日日新報舉辦,透過民眾投票方式,選出臺灣八景十二勝」,大里漁燈即入選臺灣十二勝其中之一頭圍登瀛吟社第三期以蘭陽名勝〈大里漁燈〉為題,廣向全島徵詩,由天籟吟社社長林述三18771956任詞宗,選出三十首詩,並由詞宗擬作二首,刊登於《詩報》第二十四號。附題解:

大里者。臺灣十二勝之一也。由八堵乘宜蘭列車出草嶺隧道即是。北為笋嶺。南接北關。東南臨海。汪洋萬頃。龜山屹峙其中。沿岸奇岩怪石起伏變幻,蜿蜒數里。每年夏秋之間,捕魚者𠊙集。入夜遙望龜山附近及大溪一帶。漁燈萬點往來海上。燦如列星。誠眺望絕佳之處,故人多往遊焉。

               頭圍登瀛吟社社長盧纘祥之〈大里漁燈〉詩作,首聯點題,將大里漁燈輝煌之景勝比楓橋漁火,海潮往復增添動態之美。頷聯所言「東海岸」係臺灣東北部宜蘭海岸,「北關潮」則是清代由北入蘭之要隘,昔日北方鎖鑰「北關」,清治時期之〈宜蘭縣輿圖說略〉記載:「海濱大石嶙峋,中設一關,曰北關;設於蘇澳者,曰南關:屹立兩稱門戶。此關隘於日據初期,伊能嘉矩(18671925)實察時,只剩外表舊觀,至大正年間(19121926),為闢宜蘭鐵道,舊跡已蕩然無存,今僅北關風景區留有昔日古砲,供後人憑弔。而蘭陽八景之〈北關海潮〉,可遙想佇立於山腰關上俯瞰浪潮拍岸,海濤壯麗。頸聯寫此域向晚時刻,炊煙初裊,燈稀影幢,並將「大溪」、「卯澳」二地入詩,看出身為在地詩人,對於宜蘭地景描寫細膩入微;大溪位於宜蘭頭城地區,和大里皆鄰近海岸,舊時「大溪漁燈」曾獲選入蘭陽十八勝景之一,今日以「大溪漁港」廣負盛名,每逢週末假日吸引遊客至此地大啖海鮮。尾聯所言「拱蘭宮」位於蘭陽平原一海之隔的龜山島上,主祀媽祖,為島民信仰中心;此聯謂,秋夜時分,於大里地區遙望龜山島,漁火燦爛之景,可比元宵。


由大里車站往慶雲宮途

適才所提,天籟吟社社長林述三為此期徵詩之詞宗。其詩作:

〈大里漁燈〉
凌霄宮外望晶明,萬點先分夜景呈。秋夏取魚星列水,東西挂棹火為城。
蓬瀛自古多幽勝,楓市於今若擅名。極目欲談清淺事,一番耿耿客心驚。

首聯「凌霄宮外望晶明」之凌霄宮,是指建廟於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之草嶺慶雲宮,又稱大里天公廟,主祀道教尊神玉皇上帝,原稱天公廟,宜蘭俗諺云:「臺灣天公三間半,草嶺天公勝四間」。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改稱「慶雲宮」,蓋取自蘇軾詩「澹月疏星遶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之意。慶雲宮背倚草嶺、面向大洋,可觀海上往來之漁家燈火,燦似海上繁星。

                濱海公路,能觀賞的宜蘭之美,勝過遍地農舍的雪隧太多。

身為在地「宜蘭囝仔」,時常感嘆,自從雪山隧道開通,假日車潮壅塞,返鄉路迢迢。其實至宜蘭旅遊,不一定非得塞車過雪隧往返,行駛濱海公路,海線綿延,自礁溪、頭城,經大溪、大里、石城,再停福隆吃個鐵路便當,沿途可望蘭陽地標龜山島浮於海上,風景絕佳。或於午後近晚,一覽夕暉襯映海潮;或於夜間驅車,則望天河繁星,海上漁火。既免去塞車煩悶,又可欣賞東北角之海濱風光,何苦偏向雪隧行?


參考資料:
《詩報》第24(19311115)
伊藤熙著,林英俊譯:〈宜蘭紀行〉,《宜蘭文獻雜誌》第18期,199511月,頁121
黃雯娟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1.宜蘭縣》,(台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0年)。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後集》。此詩為「登瀛吟社」的第三期徵詩詩題。「登瀛吟社」創立於昭和2年(1927),由頭城仕紳盧纘祥(史雲)等十八人創社,義取古時「十八學士登瀛洲」之義,創設該社。該社為發揚蘭縣名勝史蹟,曾廣向全島徵詩,昭和6年(19318月第3期即以蘭縣名勝「大里漁燈」為題。作者身為社長,亦以此為題,寫下此作。此詩首聯先言大里燈火勝過唐代詩人張繼詩篇〈楓橋夜泊〉中楓橋的夜景;頷聯寫海岸燈火景觀,東海岸、北關漁火點點;頸聯雖寫宜蘭勝景大溪落日、卯澳風光,然仍依稀燈影幢幢;尾聯則寫出燈火的主題,拱蘭宮的燈火通明,即便已是秋夜,仍可見元宵般的燈火。作者以「登瀛吟社」社長的身份寫下此詩,見證詩社的盛況,更寫出「大里漁燈」的光彩。

【作者】
盧纘祥(1902-1957),字史雲,生於臺北縣烏山,6歲隨生父盧春發遷居宜蘭,後過繼宜蘭望族盧廷翰為養子。祖母陳氏特設就正軒書院,廷聘吳祥輝、葉文樞、萬惠生等教授其漢學詩文。昭和2年(1927)與鎮內有志之士籌組「登瀛吟社」,擔任首屆社長。盧氏亦積極參與地方政治,日治時期先後擔任頭圍庄協議會員、臺北州會議員。光復後,盧氏奉派為首任頭城鄉鄉長,民國40年(1951)當選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任內大舉造林、推行土地改革、纂修宜蘭縣志,政績卓著。民國43年(1954)獲聘為省府委員,46年(1957)在省府預算會議上,因腦溢血而遽然去世,享年56歲。著有《史雲吟草》傳世。

資料來源:愛詩網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小結:

此次以《蘭陽紀行》為軸,選詩六首,含括宜蘭地景、文教與風俗。
以宜蘭地景為主題者:〈蘇澳蜃市〉、〈登蘇澳山以望蘇澳〉、〈登員山〉、〈大里漁燈〉
以宜蘭文教為主題者:〈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以宜蘭風俗為主題者:〈蘭城中元〉

讀上述詩作,每每古今對比,深感此地歷史情感充沛,因而湧現自舊記憶所激發之熱情,甚至流於自我陶醉,思古懷今,低迴感動之餘,亦企盼,能以詩作詮釋宜蘭史地之發展軌跡和風貌,使當代經驗和共同過去能夠藉詩文之美,在文字語言的轉換當中,產生聯繫。透過古典詩之傳述,走過蘭邑初闢的長廊,從舊記憶中淬煉出新風貌,以更寬闊的情懷溫潤這片雪山隧道後的噶瑪蘭平原。







蘭陽紀行之五:人人競說搶孤來〈蘭城中元〉


〈蘭城中元〉
蘭每年七月十五夜,火炬燭天,笙歌喧市,沿溪放焰,家家門首各搭高臺,排列供果,無賴之徒爭相奪食,名為「搶孤」。

殽果層層列此筵,紙錢焚處起雲煙。滿城香燭人依戶,一路歌聲月在天。
明滅燈光隨水轉,輝煌火炬繞街旋。鬼餘爭食齊環向,跳躍高臺欲奪先。


詩名:蘭城中元
作者:烏竹芳
東區詩選注/宜蘭


此詩〈蘭城中元〉詩題小註:「蘭每年七月十五夜,火炬燭天,笙歌喧市,沿溪放啗。家家門首各搭高臺,排列供果。無賴之徒爭相奪食,名為搶孤」。蘭城中元搶孤活動,是臺灣民俗特色,其盛況如同詩中所言。搶孤風俗在屏東、彰化、澎湖皆有,但其場面之熱烈,恐怕難以和宜蘭相比。若需提出一項代表宜蘭的民俗活動,我想會是頭城搶孤。

而談到蘭地文史,必不能不提此詩作者,清代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其文事工詩,善於寫景詠物,至蘭邑,見「民番熙攘,山川挺秀」,以為「天地之鍾靈,山川之毓秀」,乃標舉八景之名「龜山朝日、嶐嶺夕煙、西峰爽氣、北觀海潮、石港春帆、沙喃秋水、蘇澳蜃市、湯圍溫泉」,各詠之以七絕,記其奇美,此載於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陳淑均、李祺生編篡《噶瑪蘭廳志》。自此即有「蘭陽八景」傳於後世。

除自然環境之外,烏竹芳對於宜蘭風俗亦詳實記述。故有詩〈蘭城中元〉之作,此詩讀來引人思古懷今,故以此為選。


首聯寫供果菜餚堆積成塔,層層羅列供桌高臺之上,焚燒紙錢之處有如捲起雲煙。次聯「滿城香燭人依戶,一路歌聲月在天」,看出家家居民靠著門口祭拜,全城瀰漫於香火燭煙中;明月在天,沿路戲曲絃歌不斷,兼具視覺聽覺摹寫,讀來鮮明生動。頸聯明滅燈光隨水轉」,描述水燈隨著水流動盪繞轉,忽明忽暗之景,輝煌火炬繞街旋則謂參與祭典的人群,手持明亮的火把,繞街遊行。由頷聯、頸聯所敘,可以想見火炬燭天,笙歌喧市。結聯係指祭拜結束,群眾如鬼祀之餘,一齊圍攏,爭相躍上排列祭品的高台,欲搶食祭品,看出「搶孤」活動盛況空前。

讀〈蘭城中元〉,有若置身香燭氤氳中,盈耳盡是人聲歌聲,滿眼皆為燈光火炬,跳躍喝然,熱鬧喧嘩,節慶之喜,躍然紙上。詩之能再現當日情景,固不待論,能探究清治蘭城風俗,並與現今對比,實為就詩史相證、以詩補史,實為極具歷史價值之文獻。

探究宜蘭「搶孤」之俗,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志略》均未載,僅載「放水燈」,然《淡水廳志》則詳細載曰:「俗傳七月一日為開地獄,三十日為閉地獄,延僧登壇施食,以祭無祀之魂,寺廟亦各建醮兩三日不等。惟先一夜燃放水燈:各給小燈,編姓為隊,絃歌喧填,燭光如晝,陳設相耀,演劇殆無虛夕,例集一所,牲禮饌具,積如山稜,植竹高懸,其名曰:『淺主事』,持械守護,謂之:『壓孤』,鑼聲鳴則起而奪,謂之:『搶孤』,文官武弁必赴所彈壓」。典禮進行中,竟需「持械守護」,或許是競爭激烈,防範民眾情緒憤慨而滋事之故。

漢人移居蘭地開墾,常有水土不服的情況,且宜蘭地區因位於東北季風迎風面,板塊交界處,風雨震災不少,自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至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噶瑪蘭廳志‧風俗上‧祥異》紀載,蘭地發生八次水災,二次火災,二次風暴,三次大地震。清道光年間,時任噶瑪蘭廳通判仝卜年曾著〈社稷壇禱告地震疏〉述之以理,禱之以情,專為安撫地龍而作。移民拓墾實屬不易,又遇天災頻仍,此時則需要藉助宗教力量化險為夷,安頓心靈上的不安。

臺人祭祀活動多,七月份為普渡孤魂野鬼所舉辦的搶孤活動更是盛大,黄逢昶〈臺灣竹枝詞〉七十五首之五十七:

  中元殽果列層臺,夜夜燒花繞市闌。
  鴨作高山雞作塔,人人競說搶孤來。

此作為黄逢昶於清德宗光緒八年(1882)奉委至宜蘭推收城捐事期間,所寫有關「搶孤」之風俗詩。儀式的形成反映了先民開墾臺灣的艱辛歲月,並具備超渡孤魂,慎終追遠的宗教意涵。早期漢人離鄉背井渡海來臺,移墾過程歷經天災、疾病與戰爭,命葬斯土,魂無所歸,因此,漢人開蘭第一個據點頭城,每年農曆七月,集資舉辦普渡法會超渡亡魂,並在最後一天的鬼門關之夜,舉行盛大的搶孤儀式,以表對先民的追念。在搶孤活動的環節上,則淋漓盡致地呈現出團結互助、爭搶與分享的移民性格,透過烏竹芳〈蘭城中元〉詩作,猶如置身於當時緊張刺激的搶孤過程之中,古今對照,兼具教育與觀賞價值。


參考書目: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2006)
 圖片來源:宜蘭新聞網-2017頭城搶孤再現 爭取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肆冊。臺地素來重視中元普渡,緣於漢人來臺開墾艱辛,因災厄、疾病命喪於斯土者為數甚多,遂於盂蘭盆會時舉辦祭典以超渡這些無人祭祀的亡魂。普渡祭典中的「搶孤」活動雖非蘭地獨有,但論知名度及規模卻以宜蘭「頭城搶孤」為最。不過,在清代《噶瑪蘭廳誌》與《噶瑪蘭志略》中僅載「放水燈」,並未提及「搶孤」的習俗。直到道光年間,擔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寫了這首〈蘭城中元〉,才第一次提到「搶孤」,這文獻恰好可以補方志所載之不足。作者從家家門口搭設高臺,陳列祭品寫起,接著寫人們焚燒紙錢、點燃香燭、笙歌喧鬧的盛況,而後來到溪邊舉行「放水燈」的儀式。詩末二句將昔日群眾爭相跳上高臺,搶食祭品的「搶孤」場景,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

【作者】
烏竹芳(?-1848),字筠林,山東博平(今茌平縣)人。嘉慶9年(1804)舉人。歷任福建壽寧、詔安、安寧縣令。道光5年(1825)署噶瑪蘭廳通判,在任時政績卓著。曾於道光6年(1826)6月率兵勇平定粵人吳集先、吳烏毛之亂,並勸和蘭地漳、泉人士,泯除族群間的械鬥衝突。此外,蘭陽地區最早亦是清代唯一的詩社──「仰山社」成立之初,烏氏即為之寫序,極力鼓倡文風,並肯定諸生相互切磋詩藝,來日必能成為當地俊才。烏竹芳對噶瑪蘭最重要的貢獻,應是標示蘭陽八處名山佳水,並附以七絕,乃官方標舉「蘭陽八景」之始。道光10年(1830)署澎湖廳通判。有《藍溪輿歌》行世。

資料來源:愛詩網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蘭陽紀行之四:日映員山景豁然〈登員山〉

            

 〈登員山〉
莫訝員山小,龜山許並肩。千尋壓海浪,一撮鎖溪煙。
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披荊舒倦眼,吟望好平田。


詩名:登員山
作者:楊廷理
2012 海洋與山川/山岳


詩題〈登員山〉之員山,為現今宜蘭縣員山鄉,與礁溪鄉、宜蘭市為鄰。依《噶瑪蘭廳志‧山川志》記曰:「員山,在廳治西七里,以形得名。一拳奮立,西瞰大溪。其下悉成石汕,水大不能決」。員山乃指涉一圓形小山丘,因其卓然獨立,成為地區之明顯地標,並以此得名。相較於西勢地區如頭城、礁溪,開發時間略晚,近年來以小吃魚丸米粉和周邊觀光工廠為遊客所知。

筆者登員山忠烈祠望員山景

本詩作者楊廷理曾其三進臺灣、五度入蘭,終使噶瑪蘭納入清朝版圖,不再為化外之地。此詩為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第五次入蘭時所寫,登員山感懷,其白描寫景,直抒胸臆,於平淡率直中見深情,讀來十分親切真實。首聯點出員山係一小山丘,遙望海外浮嶼龜山島,有如二山並肩。頷聯道出登高遠眺浪潮海景,近瞰又見蘭陽溪支流粗坑溪流徑,一遠一近摹寫海河鎮鎖員山之勢,使人印象鮮明。頸聯「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其「蟠際出自《莊子‧刻意》:「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由末二聯可看出,楊廷理居於斯安於斯,安適由天之心境。

員山忠烈祠

筆者常於閒暇時,於員山訪友。亦曾探遊此詩【題解】中所提員山忠烈祠。探尋後得知,員山忠烈祠位於員山國小旁的員山公園內,除綠地之外,公園山丘上的忠烈祠其前身為宜蘭神社之遺址。宜蘭神社成於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係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為穩定民心而興建。戰後,神址被拆毀,改建為忠烈祠,僅遺留部分遺跡,昔日建築已不復見,然而甫踏進公園,可見銅馬立於社前,一眼望去,筆直的階梯步道通往山丘,昔日神社鳥居的身影佇立石梯,神社的意境顯而易見。傾倒斷裂的石燈籠、石獅、石碑、神馬等神社殘蹟,供人弔古懷今,頗具歷史的反思與文化的傳承內涵。

員山忠烈祠前銅馬

沿著忠烈祠旁的步道,登至山丘上方的觀景台,於此處果真能眺望蘭陽平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田野城鎮錯落,雖不見詩中所提的河道蜿蜒鎮鎖員山,猶可依稀遠望,沒於霧氣與天線盡處之海際,泛浮蘭地標誌龜山島。日人幸田青綠於《蘭陽》一文中言,宜蘭神社社內古雅整然,森嚴莊肅,外圍一帶富於風致,遠離塵俗,遠眺西南,見萬古高嶺與雲際相鄰,俯瞰蘭陽市街橫亙數里之田園村景,實屬難得一見風景優美之地。登山遠望,方知景緻遼闊,風景豁然,誠如楊廷理此詩所言「披荊舒倦眼,吟望好平田」,也難怪被選為「員山遠眺」為宜蘭十八勝景之一。

員山忠烈祠後方為內員山地區,另有員山溫泉,亦稱宜蘭溫泉,泉水温暖適宜,與礁溪温泉相伯仲,此處係日據時代招待敢死隊員出勤前一晚泡湯享樂的場所,日軍機場則在不遠處。

日據時期宜蘭三大詩社之一仰山詩社,其社員李耀東有詩〈宜蘭溫泉〉,刊載於《詩報》第八十五號:

〈宜蘭溫泉〉
蘭西野外滾泉流,浴客頻來樂不休。
日映員山神社秀,溪連小徑佛堂幽。

清代官宦楊廷理與日據宜蘭詩人李耀東,二詩寫員山,或登高遠望蘭陽平原,或浴罷踏訪神社遊覽溪景,皆能看出員山風景怡人。他鄉或故鄉,蘭地的文人,不論是遊宦至此,或生長此地,在雨水豐沛、農產豐盛的蘭陽平原,皆能自得其樂、休養生息,惟心境不同而已。

參考資料:
《詩報》第24(19311115),頁8
幸田青綠著,李英茂譯:《蘭陽》,宜蘭文獻雜誌:919945月,頁69-90
伊藤熙著,林英俊譯:〈宜蘭紀行〉,《宜蘭文獻雜誌》第18期,199511月,頁121
黃雯娟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1.宜蘭縣》,(台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0年)。
陳進傳撰〈大清來治—楊廷理五度入蘭略考〉,收於《「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蘭文化中心)。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員山位於宜蘭市近郊,山形甚圓,遠眺有如一個圓頂,故稱之為員山。海拔約43公尺,是今日員山忠烈祠的所在地。從這裡眺望蘭陽平原。噶瑪蘭通判楊廷理當年登這座小山時,遙望龜山,俯臨大海,放眼極望,舒懷嘯詠而發為此詩。今宜蘭員山公園內觀景平臺上還鐫刻著本詩,為登高望遠之閒情留下了最好的註腳。

【作者】
楊廷理(1747-1816)。見〈庚戌(1790)秋暮赴澎湖賑卹風災遇颶折至東吉洋默禱於神始抵澎之峙裏澳詩以誌險〉。


蘭陽紀行之三:淡蘭文風冠全臺〈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龜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風仰宋賢。行媲四知留榘範,道延一線合真傳。
文章運會關今古,理學淵源孰後先。留與諸生勤努力,堂前定可兆三鱣。


詩名: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作者:楊廷理
東區詩選注/宜蘭


此詩所言蘭城仰山書院」,係清代宜蘭最早的教育機構。自清領時期的仰山書院,日據時期宜蘭地區三大詩社-「仰山吟社」;現今從事各項文學活動之「仰山文教基金會」;筆者母校,宜蘭縣立羅東高級中學其校園內一仰山樓,皆以仰山題名,可見「仰山」一詞與蘭城文教關聯密切。
依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學校志‧書院》記載,仰山書院緣起,係於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入蘭查辦時,以為政之本在教化,創設書院,而蘭地海中亦有島嶼曰龜山,故取名「仰山」,乃寓含景仰宋朝理學家楊龜山(10531135)之意。而蘭地海中亦有島嶼曰龜山,故取名仰山。



楊龜山名楊時,表字中立,號龜山先生,世居福建將樂縣龜山下。中國北宋大家,世稱「楊龜山」,楊時繼承二程思想,提倡由誠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選擇在福建武夷山傳播理學,最早把二程理學傳入福建,開創理學的「道南系」。時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著有《二程粹言》、《龜山集》。

此詩為仰山書院三椽新成,楊廷理宿願得償,欣喜之作。前六句說明書院得名之由,乃追仰宋人楊龜山先生;末兩句勉諸生勸學以搏科舉功名。首聯謂自海上望去,龜山巍峨高聳,使人想起宋代先賢之高尚風範,內心無限仰望。頷聯「行媲四知留榘範」係因楊龜山嘗為宋英宗之后宣仁辯誣謗;為哲宗后昭慈雪冤抑;痛陳王安石「竭天下以自奉」之謬說,其剛直耿介之行為,可以比美東漢楊震54124不欺暗夜鬼神之胸懷而留典於後世。此句之「四知」,典出《後漢書‧楊震傳》楊震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道延一線合真傳」則謂楊龜山其學問上承周敦頤,下啟朱熹,一線相延,可說是理學之真傳。頸聯言文章與古今時勢之盛衰關係密切,因此何必計較理學淵源孰先孰後?尾聯承上聯提問,藉此寄語仰山書院諸君,需努力研讀修習,必定有人能於科舉之上考得高地,名列公卿。三鱣係出自《後漢書‧楊震傳》,楊震於湖城居住時,有冠雀銜三條鱣魚飛集於講堂前,時人附會,蛇鱣為卿大夫之服飾,其數為三,是登三公高位之吉祥徵兆。後楊震果然至太尉。

宜蘭市文昌宮

筆者所查,蘭城仰山書院位置,原設在廳治西文昌宮左,為現今宜蘭市文昌宮東側,本為廟地,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草創一椽,其簡陋程度當可想見。日據時期以後,書院講學漸廢,仰山書院也逐漸廢棄。筆者曾探尋查訪,此書院原址今為民居,建築結構已不復存,文物亦散失殆盡,令人喟嘆。

而仰山書院何以得開蘭文風之美名?

     宜蘭僻處臺灣山後,本是草萊未闢、三十六社噶瑪蘭人散處之地 。自吳沙於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率漳、泉、粵三籍流民入墾頭圍地區(今宜蘭縣頭城鎮)後,始揭漢人經營蘭地之序幕。宜蘭才以「粗服亂頭,不掩國色」之姿,逐漸發展文風。

       宜蘭地區開發晚於臺灣北部,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初入清朝版圖時,並未設立官學設施,而是以書院替代之。遲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噶瑪蘭廳才議准設置專學。清德宗光緒四年(1878),閩浙總督何璟(1817-1888)等奏臺北新設專學,以及學額分配情形時,謂「向來淡水廳試,文童約有一千三、四百人,噶瑪蘭廳試,文童約有六、七百人,惟赴郡…長途跋涉,旅費維艱,是以每遇歲、科考,人數尚不及廳試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在清代蘭人因地理環境阻隔、交通不便,使得向學者多,但赴試者少,其中備嘗艱辛,能中試者更屬可貴,無怪乎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奏請將臺北改為一府三縣,亦以淡蘭人文日盛,赴道考不便為改制理由之一:

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乃歲科童試廳考時,淡屬六、七百人,蘭屬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者不及三分之一;無非路途險遠,寒士艱於資斧,裹足不前。

宜蘭地區開發晚、文教發展亦相對落後,然應試之童能有四、五百人,實屬人文鼎盛,以舉人、進士名額而論,人數偏少,卻能得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之美譽,與宜蘭當地書院帶動文風發展息息相關。仰山書院承擔蘭地文學之重責大任,當時雖因經費短缺,僅能於文昌宮內延師授課,然蘭陽文風因此日盛,人才輩出,以至文風與淡水廳合冠全臺,日據時代詩社蓬勃發展。時至今日,蘭陽文人輩出,如李榮春、李潼、簡媜、黃春明等,此詩為鑑,遙想楊廷理籌辦仰山書院,目光獨具,功不可沒。


參考書目: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2006)
葉高樹:《宜蘭縣學校教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2002年)
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台北擬建一府三縣摺〉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蘭城仰山書院係楊廷理於嘉慶17年(1812)所創,以景仰宋朝理學家楊龜山故名。書院草創之初因缺乏經費,僅於廳治西側文昌宮右建屋三楹,之後未及延師授課,房舍卻已經穨圮。直至道光10年(1830),通判薩廉始重建書院,並延請湖南楊典山為首任山長。日後蘭地文風漸盛,至光緒年間更有「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沈葆楨語)的美名,楊廷理實功不可沒。本詩以遙望海上龜山起句,緊扣仰山書院得名於楊龜山之故。並贊嘉勉蘭地諸生,努力向學定能功成名就。細讀此詩,亦可發現作者有提倡閩學之意。
  
【作者】
楊廷理(1743-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