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

【台灣神社遺跡】蘇澳砲臺山金刀比羅社跡


1924年(大正十三年)臺灣總督府撥款建設蘇澳漁港,使其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漁船基地之一,大批日本漁民前往當地謀生。為保佑討海人平安,蘇澳人在市街東南方的砲臺山北端山腰興建神社,同時自日本金刀比羅宮分靈來到臺灣,1927年(昭和二年)四月二十日完成鎮座儀式。蘇澳金刀比羅社的社格僅數「社」級,位階不高,在1930年代是地方信仰中心,與當地漁業活動息息相關。

金刀比羅宮作為日本海上守護神,祭祀「金毘羅權現」即大物主神以及崇德天皇。日本中世紀時,受到本地垂跡說影響,將大神視為印度水神「Kumbhira」,便以「Kumbhira」的讀音假借字「金毘羅」為社號,奉稱神號為「金毘羅大權現」,江戶時期盛行「參拜金毘羅」,獲得廣大人氣。至於明治時代在神佛分離政策之下,社號重新命名為「金刀比羅宮」,祭神也正名為大物主神。大物主神為國土經營之神,保佑範圍包含農業、漁業,由於曾經現身海上,因此被尊崇為海上之神,廣為漁民海員等海事相關者所信仰崇奉。


日治時期的蘇澳港曾被日本人譽美為「東海岸唯一良港」,港灣三面環山,航道幾乎沒有暗礁,港區水深可容納二至三千噸貨船停泊。1934年(昭和九年)三月宜蘭地區因腦炎猖獗,當局唯恐病菌散布,禁止一切餘典,原訂於四月十日舉行的蘇澳金刀比羅神社大祭典也取消活動,僅在蘇澳港中停泊二十餘艘大小漁船,游弋於神社前海面,算是盛行裝飾。

蘇澳砲台山及金刀比羅社遺蹟已於2010年10月26日公告列為縣定古蹟,和宜蘭地區多數神社一樣,戰後的蘇澳金刀比羅神社主體建築已不存在。神社正殿基座遺址已與砲台山公園進行整體規劃利用,基座上並設置蘇澳國際獅子會於1991年十二月為慶祝成立二十一週年之雕塑一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