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太平山森林(一)──命名緣由


太平山林是一片樹齡約在兩百至兩千年的原始森林,扁柏、紅檜、巒大杉、臺灣杉遍佈。「太平」山名,係原住民語「眠腦」地區譯稱,「眠腦(Minnao)」,意指森林蓊鬱茂密之處和無窮無盡之綠;1915年(大正四年),日本人據此譯為太平山。根據《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太平山之名乃由現在事務所轉移前,當時主任技師中里正,將蕃[1]語直譯者。且佐久間總督五年討伐告終,天下歸於太平之意」。命名為太平山之前,多以概略性的地名方位,例如:三星山大檜林、濁水溪檜林、紅柴山大森林稱之。 

太平山林場自開發之初至森林事業轉型,二個主要開發區域,分別為舊太平山、新太平山地區,以及台灣光復後才正式生產的大元山分場。 幅員廣闊的太平山森林自土場至現場各生產據點有其名。這些地名根據日籍太平山主任河野初五郎表示:「太平山很多地名,除由蕃語翻譯而來之外,部分是根據地理環境情況予以命名,有的則以應徵命名而來,當然是象徵吉祥的日式地名。」


舊太平山地區

位置相當於今日加羅山(舊稱眠腦山區),係指最早進行林業開發的多望溪西南岸之加羅山區。以土場為起點,蘭台為開拓站,小規模的沿著多望溪西南岸上游,順往加羅山、四季一代進行開發生產,從1915年(大正四年)至1936年(昭和十一年)遷移至作業地至新太平山為止。

依據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太平山登山案內〉標示如下地名:太平山、土場、鳩之澤、十字路、神代谷、日向台、門之澤、源、底石、栂之尾、中尾、大留、落合、追分、峽月、大嶺、見晴、ムルロハフ、ブナハン,此外還有嘉羅山(加羅山)、多望溪等。例如,嘉羅山之名源自泰雅語音為ボカラサン,將其音縮短為「嘉羅山」,也稱作「加羅山」。四周圍繞高級針葉樹林。

新太平山地區

1937年(昭和十二年),生產中心由舊太平山轉移新太平山,位置相當於現今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太平山後期開發地,其通往路徑除土場、鳩之澤兩地與舊太平山路徑相同外,其餘皆屬新闢路徑。以南湖大山山系及三星山山系為主,海拔1,950公尺,四周圍為針葉樹所環繞,包括蘭台、白嶺、白糸、上平、新太平山、萬石、曙、壽、吉野、峽林、路尾等地。
1935年(昭和十年)仁澤索道、白嶺索道、白系索道完工,1937年(昭和十二年)生產中心遷移於此,茂興線開始輸出木材,下轄之太平山分場開始興建太平山房舍(現太平山森林遊樂園區之太平山莊),繼太平山小學開築階段直達神社,在軌道、索道發送點及土場(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均有事務所及宿舍。

戰後於1946年改制為「太平山林場」,1960年配合林務局改制,成為蘭陽林區管理處下轄之太平山工作站。林木生產直至1982年,因應林業政策轉型,結束直營伐木事業。

如今可從太平山莊後方搭乘蹦蹦車至茂興車站。「茂興」舊稱「萬石」,意指單位面積的木材蓄積量極其豐富。日治時期習慣以「石」為單位計算木材容積,此地每一公頃的木材蓄積量高達一萬石之多,故得名。萬石為茂興生產線立木材積最多的地方,生長的檜木特別高大,成為太平山林精華所在。

1926年(昭和元年)《臺灣日日新報》刊載宜蘭太平山產檜,用為鐵道枕木,鐵道省也認為是軌道建設之優良木材,本年度欲使用五萬枝,將載運至蘇澳港,以船運輸出。作為鐵道鋪設枕木用材之外,太平山萬石地區的檜木巨材也獲選為日本靖國神社以及東鄉神社鳥居用材。 

統整分析新舊太平山之地域命名來源可知,以多望溪兩岸為初斧之地的舊太平山地區,地名由來包含原住民依地理特色以及泰雅族語音譯而得,如:加羅山、十字路;部分係依日治時期產業開發規劃於此地,由日本人所名之,例如:土場、日向台、神代谷。而昭和年間開拓擴建的新太平山地區則多根據日本殖民需求而命名。




*******************


[1] 註:本研究內文所用「蕃」、「番」二字說明:「番」係清代對原住民慣用的文字,日治時期則多使用「蕃」,本研究循此原則,以「蕃」字為主,若有牽涉清朝之敘述,則採用「番」。配合歷史與行文之便,二字純然作為歷史名詞予以沿用,並無歧視之意。然引用原文或書籍名稱若有不同用法,則依其原始用字。

參考資料
〈宜蘭檜以枕木搬出〉,《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大正十五年)七月三日第四版。
〈靖國神社造營材木 仰臺灣檜材〉,《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昭和十一年)三月六日。
〈太平山事業移三星山(下)〉,《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
(昭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天晴れ東鄉神社鳥居の用材全部一手で引受〉,《まこと》1938(昭和十三年)四月十日。
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宜蘭:浮崙小築文化,1996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