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

蘭陽紀行之六:萬點先分夜景呈〈大里漁燈〉



〈大里漁燈〉
煇煌萬點勝楓橋,往復波心影動搖。網上光臨東海岸,船頭燄照北關潮。
大溪日落烟初裊,卯澳風光燼未銷。試向拱蘭宮外望,秋來夜夜似元宵。

詩名:大里漁燈
作者:盧纘祥
2012海洋與山川/海洋


筆者身為宜蘭子弟,雪山隧道未開通前,欲至台北,或經山路九彎十八拐,或經海線走濱海公路,而盧纘祥此詩所寫大里漁燈,則是位於濱海公路路段。大里背山臨海,由此處入蘭地,觀山林蒼翠與海濤相映,大里車站迄今仍為宜蘭觀光勝景,其詩讀來,頗有感懷。
大里,為宜蘭縣頭城鎮靠北之鄉里,沿岸外多礁石,北側山嶺名為草嶺,是宜蘭縣與新北市界山,因地當草嶺南麓,亦稱「草嶺腳」,由於正當草嶺古道出口,昔日行旅往來頻繁,根據日人伊藤熙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所著〈宜蘭紀行〉形容此地「其熱鬧與頭圍在伯仲之間 」。又因地處臨海之地,西倚千仭峯巒,下臨萬里滄溪,旭日初昇,濤聲澎湃,或觀日出,或賞明月,或望洋觀濤,或觀漁家燈火,景色絕佳。

大里慶雲宮望龜山島

詩題〈大里漁燈〉,係日治時期,1927年(昭和二年)8月,由臺灣日日新報舉辦,透過民眾投票方式,選出臺灣八景十二勝」,大里漁燈即入選臺灣十二勝其中之一頭圍登瀛吟社第三期以蘭陽名勝〈大里漁燈〉為題,廣向全島徵詩,由天籟吟社社長林述三18771956任詞宗,選出三十首詩,並由詞宗擬作二首,刊登於《詩報》第二十四號。附題解:

大里者。臺灣十二勝之一也。由八堵乘宜蘭列車出草嶺隧道即是。北為笋嶺。南接北關。東南臨海。汪洋萬頃。龜山屹峙其中。沿岸奇岩怪石起伏變幻,蜿蜒數里。每年夏秋之間,捕魚者𠊙集。入夜遙望龜山附近及大溪一帶。漁燈萬點往來海上。燦如列星。誠眺望絕佳之處,故人多往遊焉。

               頭圍登瀛吟社社長盧纘祥之〈大里漁燈〉詩作,首聯點題,將大里漁燈輝煌之景勝比楓橋漁火,海潮往復增添動態之美。頷聯所言「東海岸」係臺灣東北部宜蘭海岸,「北關潮」則是清代由北入蘭之要隘,昔日北方鎖鑰「北關」,清治時期之〈宜蘭縣輿圖說略〉記載:「海濱大石嶙峋,中設一關,曰北關;設於蘇澳者,曰南關:屹立兩稱門戶。此關隘於日據初期,伊能嘉矩(18671925)實察時,只剩外表舊觀,至大正年間(19121926),為闢宜蘭鐵道,舊跡已蕩然無存,今僅北關風景區留有昔日古砲,供後人憑弔。而蘭陽八景之〈北關海潮〉,可遙想佇立於山腰關上俯瞰浪潮拍岸,海濤壯麗。頸聯寫此域向晚時刻,炊煙初裊,燈稀影幢,並將「大溪」、「卯澳」二地入詩,看出身為在地詩人,對於宜蘭地景描寫細膩入微;大溪位於宜蘭頭城地區,和大里皆鄰近海岸,舊時「大溪漁燈」曾獲選入蘭陽十八勝景之一,今日以「大溪漁港」廣負盛名,每逢週末假日吸引遊客至此地大啖海鮮。尾聯所言「拱蘭宮」位於蘭陽平原一海之隔的龜山島上,主祀媽祖,為島民信仰中心;此聯謂,秋夜時分,於大里地區遙望龜山島,漁火燦爛之景,可比元宵。


由大里車站往慶雲宮途

適才所提,天籟吟社社長林述三為此期徵詩之詞宗。其詩作:

〈大里漁燈〉
凌霄宮外望晶明,萬點先分夜景呈。秋夏取魚星列水,東西挂棹火為城。
蓬瀛自古多幽勝,楓市於今若擅名。極目欲談清淺事,一番耿耿客心驚。

首聯「凌霄宮外望晶明」之凌霄宮,是指建廟於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之草嶺慶雲宮,又稱大里天公廟,主祀道教尊神玉皇上帝,原稱天公廟,宜蘭俗諺云:「臺灣天公三間半,草嶺天公勝四間」。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改稱「慶雲宮」,蓋取自蘇軾詩「澹月疏星遶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之意。慶雲宮背倚草嶺、面向大洋,可觀海上往來之漁家燈火,燦似海上繁星。

                濱海公路,能觀賞的宜蘭之美,勝過遍地農舍的雪隧太多。

身為在地「宜蘭囝仔」,時常感嘆,自從雪山隧道開通,假日車潮壅塞,返鄉路迢迢。其實至宜蘭旅遊,不一定非得塞車過雪隧往返,行駛濱海公路,海線綿延,自礁溪、頭城,經大溪、大里、石城,再停福隆吃個鐵路便當,沿途可望蘭陽地標龜山島浮於海上,風景絕佳。或於午後近晚,一覽夕暉襯映海潮;或於夜間驅車,則望天河繁星,海上漁火。既免去塞車煩悶,又可欣賞東北角之海濱風光,何苦偏向雪隧行?


參考資料:
《詩報》第24(19311115)
伊藤熙著,林英俊譯:〈宜蘭紀行〉,《宜蘭文獻雜誌》第18期,199511月,頁121
黃雯娟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1.宜蘭縣》,(台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0年)。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後集》。此詩為「登瀛吟社」的第三期徵詩詩題。「登瀛吟社」創立於昭和2年(1927),由頭城仕紳盧纘祥(史雲)等十八人創社,義取古時「十八學士登瀛洲」之義,創設該社。該社為發揚蘭縣名勝史蹟,曾廣向全島徵詩,昭和6年(19318月第3期即以蘭縣名勝「大里漁燈」為題。作者身為社長,亦以此為題,寫下此作。此詩首聯先言大里燈火勝過唐代詩人張繼詩篇〈楓橋夜泊〉中楓橋的夜景;頷聯寫海岸燈火景觀,東海岸、北關漁火點點;頸聯雖寫宜蘭勝景大溪落日、卯澳風光,然仍依稀燈影幢幢;尾聯則寫出燈火的主題,拱蘭宮的燈火通明,即便已是秋夜,仍可見元宵般的燈火。作者以「登瀛吟社」社長的身份寫下此詩,見證詩社的盛況,更寫出「大里漁燈」的光彩。

【作者】
盧纘祥(1902-1957),字史雲,生於臺北縣烏山,6歲隨生父盧春發遷居宜蘭,後過繼宜蘭望族盧廷翰為養子。祖母陳氏特設就正軒書院,廷聘吳祥輝、葉文樞、萬惠生等教授其漢學詩文。昭和2年(1927)與鎮內有志之士籌組「登瀛吟社」,擔任首屆社長。盧氏亦積極參與地方政治,日治時期先後擔任頭圍庄協議會員、臺北州會議員。光復後,盧氏奉派為首任頭城鄉鄉長,民國40年(1951)當選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任內大舉造林、推行土地改革、纂修宜蘭縣志,政績卓著。民國43年(1954)獲聘為省府委員,46年(1957)在省府預算會議上,因腦溢血而遽然去世,享年56歲。著有《史雲吟草》傳世。

資料來源:愛詩網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小結:

此次以《蘭陽紀行》為軸,選詩六首,含括宜蘭地景、文教與風俗。
以宜蘭地景為主題者:〈蘇澳蜃市〉、〈登蘇澳山以望蘇澳〉、〈登員山〉、〈大里漁燈〉
以宜蘭文教為主題者:〈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以宜蘭風俗為主題者:〈蘭城中元〉

讀上述詩作,每每古今對比,深感此地歷史情感充沛,因而湧現自舊記憶所激發之熱情,甚至流於自我陶醉,思古懷今,低迴感動之餘,亦企盼,能以詩作詮釋宜蘭史地之發展軌跡和風貌,使當代經驗和共同過去能夠藉詩文之美,在文字語言的轉換當中,產生聯繫。透過古典詩之傳述,走過蘭邑初闢的長廊,從舊記憶中淬煉出新風貌,以更寬闊的情懷溫潤這片雪山隧道後的噶瑪蘭平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