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亜墨利加人之図─パン製ノカマト〉,1861年。資料來源:横浜開港資料館 |
來自葡萄牙的「パン」
日本列島自古有「豐葦原之瑞穗國」的美稱,繩文時代後期開始有稻米生產。古老文獻《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皆記載米是重要且神聖的植物。且又為四面環海之島國,享有豐富的蔬菜和魚貝類,飲食文化延續至江戶時代形成獨特的日本膳食風貌,這種以米食為主線,以鹹味如醬油、味增為主的調味,和歐美以肉食、麥類為主的飲食比較起來,截然不同。
日本人與麵包相遇,是從十六世紀開始。1543年(天文十二年),一艘通往中國寧波的明船因為風雨漂流至九州南端的種子島門倉岬,船上載有華人和葡萄牙人,當時的島主種子島時堯(1528-1579)從船上的二名葡萄牙人獲得「鐵砲」(火槍)和火藥[1],不僅將火槍傳入日本,也讓日本人知道葡萄牙人經常食用摻入裸麥的硬麵包。
麵包在日本稱為パン(讀音同「胖」),原本來自葡萄牙語Pão。自十六世紀透過葡萄牙人將麵包傳進日本,有關麵包的漢字,明治維新以前已有許多名稱,例如:麺麭、麵包、波牟、麥餅、蒸餅、麥麵、麥蒸餅等等,進入明治時代,「パン」成為一般性說法。
1549年(天文十八年),耶穌會創辦人之一的西班牙傳教士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co de Xavier(1506-1552年)經由日本友人彌次郎引介,踏上彌次郎的家鄉鹿兒島,謁見大名島津貴久,獲准傳播基督教,並帶來傳教所需的葡萄酒和麵包。鹿兒島現今還樹立著沙勿略的相關紀念碑。當時的日本人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為「南蠻人」,南蠻貿易帶給日本不小的震撼,九州地區的大名為獲取貿易利潤,保護宣教行為,葡萄牙船隻得以停靠允許宣教之大名領國的港口,其中較為突出的基督教大名大村純忠於1571年(元龜二年)將長崎作為貿易港口向葡萄牙人開放,伴隨南蠻船隻頻繁來航,南蠻飲食也傳進日本。江戸時代的天文學者西川如見出版著作《長崎夜話草》中,將パン等南蠻糕點列入長崎特產之一[2]。麵包於是以南蠻糕點之姿在日本傳播開來。
然而要讓日本人接受麵包並不容易。
完成於江戶時代的和食,以地產的蔬菜與水產為主要食材,擅長的烹調方式,是使用刀具割製魚產類的生食,以蒸、煮、燉、烤來烹煮料理,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透過烤爐的乾式加熱,是相當陌生的烹調方法。沒有適合烘烤麵包的烤爐,不但製作不易,製成的麵包也不好吃。
黑船來航與軍糧麵包
十六世紀傳入的麵包,在鎖國時期默默無語。然而以鴉片戰爭為契機,麵包被日本重新認識,基於國防需要,各藩將麵包當作緊急糧食之用的軍糧而競相研究開發,雖然在同樣的儲備糧食之中,自古即有稱為「糒(ほしい)」的乾飯,但在各個面向上,麵包都是最適合的食物,可做為軍糧的優點如下:輕且便利攜帶、利於保存,在任何情況下皆可食用,容易消化,不必擔心像飯糰依樣腐敗,不用擔心在戰場上炊煮冒煙的問題,即使不必每天烘烤也可以食用。
幕府要求伊豆韮山地區的江川英龍(1801-1855年)擔任江戶灣周邊沿岸的警備工作,他向高島秋帆學習西洋砲術,成為幕府洋式鐵砲人員,並在韮山建設反射爐,以便製造鐵炮。江川英龍關注國防之餘,也開始研發軍糧麵包,以取代當時常見的醃梅子便當,其製作軍糧麵包的理由之一是,獵鹿時,將麵包當作食物相當方便。1842年(天保十三年),江川英龍將高島秋帆的弟子作太郎請來韮山,接受製作麵包的指導。作太郎曾在長崎出島的荷蘭宅邸擔任廚師,在荷蘭人指導下的習得製麵包技術。1842年4月12日,在伊豆的江川宅內製造烤麵包機,開窯試作軍糧麵包(兵糧パン)。日本麵包普及協會於1982年起,訂定每年的四月十二日為麵包日,以此紀念日本最早烤麵包的日子。在成為軍糧麵包發祥地的代官山舊跡(伊豆江川宅),豎立著一座由德富蘇峰題字的紀念碑,寫道:「麵包鼻祖江川坦庵先生邸」。
![]() |
江川英龍,資料來源: Wikipedia |
伴隨黑船來航,面臨開國攘夷,長州、薩摩、水戶藩等致力於國土防衛,其所製作出的軍糧麵包也呈現不同風貌。水戶藩在江川英龍逝世的1855年(安政二年),命令在長崎學習荷蘭醫學的柴田方庵,向荷蘭人學習麵包和餅乾的做法。柴田方庵的日記《方庵日錄•第五卷》安政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記道:「在寄給萩信之助的書信中說,隨信寄上寫著麵包、餅乾的製作方法的文件(パン・ビスコイト製法書)」。水戶藩以此製作出「兵糧丸」,一種直徑四、五公分,正中央開一四角孔的圓形乾麵包,若用繩子穿過,可以掛上數個在腰上,緊急時攜帶容易,也方便保存。長州藩則嘗試以陶瓷器窯烘烤麵包,製作「備急餅」。
![]() |
軍糧麵包示意圖,圖片來源:三立製菓株式会社 |
位於九州南方的薩摩藩,在薩英戰爭後,與英國締結友好關係,仰賴英國技術,製作出稱為「蒸餅」的軍糧麵包。引領薩摩富國強兵的藩主島津齊彬(1809-1858年),其政風開明,支持蘭學,被尊為幕末四賢侯之一,對於軍糧麵包亦有其見解,《齊彬公言行錄》關於〈御軍用蒸餅〉,主要記錄如下[3]:
1. 命令製造蒸餅數千個。
2. 因為是軍用,即便儲存1~2年,也不生蟲害者為佳。
3. 進行在各種條件下製作的儲藏實驗。
按照指示,另有三件事:
1. 蒸餅僅使用於激烈戰鬥時。
2. 不惜製作費,用心製作。
3. 像西洋的麵包一樣,使用煎牛肉或雞肉的湯汁,會如何呢
![]() |
〈風月堂乾蒸餅製造要趣〉 (source: 早稲田大学図書館) |
做為軍糧的蒸餅,確切實用於軍需,可見於1868年,戊辰戰爭期間薩摩藩向米津松造開設的西洋糕點鋪「風月堂」,要求訂製軍用麵包「乾蒸餅(ビスケット)」。〈風月堂乾蒸餅製造要趣〉中,記載:「取得摻有黑芝麻的乾麵包五千人份訂單」。軍用麵包「乾蒸餅(ビスケット)」讀音近似「Biscuit」,宮崎正勝《餐桌上的日本史》書中指出「Biscuit」是經過兩次烘焙的麵包[4]。和今日麵包相比,水分較少,口感乾硬,像餅乾、乾麵包的麵粉製食物。雖然使用於戊辰戰爭的麵包,還只是實驗性質,但其實是為即將到來的對外戰事做準備。(另外一提,1877年(明治十年),米津風月堂、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博覧會以乾蒸餅之名,展示ビスケット,獲得「鳳紋賞」)
繼承幕府軍糧的海軍,在1872年(明治五年),也使用乾麵包(乾パン)或硬餅乾(ハードビスケット)為遠洋航海等用途儲存,日本陸軍在西南戰爭期間也更加確立麵包的軍糧效用,後來日本海軍為解決攝取精製白米過多造成的腳氣病,參考西方海軍飲食,也在船艦上的伙食提供麵包。
明治維新後的近代麵包
麵包從軍用推廣至大眾,是從橫濱的外國居留地開始的。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與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神奈川(今橫濱)、長崎、新潟、兵庫開港。而其中有八成以上的交易都是在神奈川縣的橫濱港進行。外國人在橫濱相繼興建商館,間接吸引江戶豪商在此開設店面,在和外國居留人士接觸機會較多的日本人之間,一點一點緩緩形成親近麵包的風氣。1860年(萬延元年),內海兵吉以法國人傳授的麵包製法,在幕府設置於橫濱的外國人日用食品街,開設日本人的第一家麵包店「富田屋」。此處位於橫濱市中區,設有「近代麵包發祥地」紀念碑。1865年(應慶元年)英國人克拉克創立橫濱烘焙「横浜ベイカリー」,至1875年(明治八年)由打木彥太郎繼承,此店延續至今,是位於橫濱元町的「ウチキパン」。
![]() |
「近代麵包發祥地」紀念碑,資料來源: 東京湾観光情報局 |
幕府於1866年(慶應二年)聘請法國技師萊昂斯・維尼(François Léonce Verny)建設橫須賀製鐵所和橫濱法語傳習所,在此影響下,有一陣子法國麵包相當流行。幕末薩摩、長州二藩興起,雇用的外國人,以英國人為主,至於明治維新來臨,過去外皮堅硬的法國麵包,變成大型且內層柔軟的英國麵包。
![]() |
中川嘉兵衛,万国新聞紙,資料來源:福井県文書館 |
由鎖國轉為開國,日本人的膳食內容,以明治維新為分野,產生改變。歐美飲食文化,開始急速滲透,洋風素材和洋式烹調方法也逐漸被採用。與荷蘭人貿易的長崎,接觸西洋式食物的機會變多,也成為麵包技術重鎮。隨西方國家傳入的微發酵型西洋麵包,經過三百年來到幕末維新,在西力東漸與諸藩競爭下,麵包被視為攜帶型軍糧來研究。隨著鐵道發展,強調功能性的軍糧麵包,在橫濱與神戶等外國人居留地附近,逐漸擴展普及,推陳出新,開展成另一風貌。而真正讓麵包融入日本人心中的,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環,是被稱為「和魂洋才之精華」的紅豆麵包,就連與勝海舟、高橋泥舟並稱幕末三舟之一的劍豪─山岡鐵舟便是紅豆麵包愛好者,山岡鐵舟在逝世前一年的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曾揮毫寫下其所愛之紅豆麵包─木村屋的大招牌,可惜實物於關東大地震燒毀。
2018/9/12 刊登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