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的科學》,圖片來源:博客來 |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味道世界裡。」
作者約翰‧麥奎德(John McQuaid)是記者,曾在《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華盛頓郵報》、富比世網站和《Eating Well》雜誌上出現。他為《紐奧良時報花絮報》(The New Orleans Times-Picayune)所做的科學與環境報導,預料到了卡崔娜颶風,並探討全球漁業危機與外來物種問題。聯合報導《毀滅之路:紐奧良的破壞與超級風暴來襲》(Path of Destruction: Devastation of New Orleans and the Coming Age of Superstorms)贏得了普立茲獎,他的其他作品則拿過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生物科學學會和國際專業烹飪協會的大獎。
《品嚐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線,探尋食材結構及食物特性之間的融合與互動,深入廚房、超市、農場、餐廳、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學實驗室,串連科學與感官,剖析古今中外烹調史,揭露最新的飲食科學研究從餐桌上的藝術和傳統。本書九大篇章〈出錯的味覺圖〉〈從古至今最關鍵的五餐飯〉〈苦味基因〉〈味道的文化〉〈甜蜜誘惑〉〈喜好和噁心〉〈尋找天下第一辣〉〈味覺大轟炸〉〈關於味美的DNA〉,對人類的「味覺」做出深刻且完整的歷史文化與科學整合──由腦神經傳導講到飲食文化,氣味、味道、口感、化學感知來追溯為何我們會對記憶中的味道念念不忘,甚至形塑了你我的世界觀。在〈出錯的味覺圖〉提到:「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味覺世界裡;而這個世界在童年初期就成形,並隨著生命的進程而演變。個人的味覺世界,是由古老的演化要件,遇上一輩子處理高能量食物、接收文化暗示與商業訊息,產生的衝擊所創造的。」完整詮釋了味覺的內在運作,隱藏在演化、基因、歷史文化和生命經驗底下,等待破土而出的衝擊體驗。
對味道的感受與其他感官相當不同,因人而異,且差異可能極大,涉及全身、大腦、心理等許多層面,神祕莫測。特別喜歡〈味道的文化〉和〈甜蜜誘惑〉當中,縱看古今又俯察東西,結合人文與科普學識,從苦艾酒到形塑麵包的酵母菌;從佛陀的米糕到殖民地的製糖工人,發酵作用的飲食變革從何而來,使人愉悅的糖份如何引發大腦的快樂熱點,約翰‧麥奎德 (John McQuaid)帶領讀者暢覽味覺大道。閱讀過程,除了驚嘆作者在飲食領域知識的博洽淵博之外,也從而獲得食品科學和歷史演化逐步拼接與連結的悅讀樂趣。認真的美食愛好者將會發現,非但不會被書中的專業詞彙所嚇倒,甚至將對作者有趣的發現玩味再三。
***************
約翰‧麥奎德 (John McQuaid)著,林東翰、張瓊懿、甘錫安譯《品嘗的科學:普立茲獎得主的滋味探源之旅》(行路出版,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