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龜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風仰宋賢。行媲四知留榘範,道延一線合真傳。
文章運會關今古,理學淵源孰後先。留與諸生勤努力,堂前定可兆三鱣。
詩名: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作者:楊廷理
東區詩選注/宜蘭
此詩所言「蘭城仰山書院」,係清代宜蘭最早的教育機構。自清領時期的仰山書院,日據時期宜蘭地區三大詩社-「仰山吟社」;現今從事各項文學活動之「仰山文教基金會」;筆者母校,宜蘭縣立羅東高級中學其校園內一「仰山樓」,皆以仰山題名,可見「仰山」一詞與蘭城文教關聯密切。
依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學校志‧書院》記載,仰山書院緣起,係於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入蘭查辦時,以為政之本在教化,創設書院,而蘭地海中亦有島嶼曰龜山,故取名「仰山」,乃寓含景仰宋朝理學家楊龜山(1053-1135)之意。而蘭地海中亦有島嶼曰龜山,故取名仰山。
楊龜山名楊時,表字中立,號龜山先生,世居福建將樂縣龜山下。中國北宋大家,世稱「楊龜山」,楊時繼承二程思想,提倡由誠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選擇在福建武夷山傳播理學,最早把二程理學傳入福建,開創理學的「道南系」。時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著有《二程粹言》、《龜山集》。
此詩為仰山書院三椽新成,楊廷理宿願得償,欣喜之作。前六句說明書院得名之由,乃追仰宋人楊龜山先生;末兩句勉諸生勸學以搏科舉功名。首聯謂自海上望去,龜山巍峨高聳,使人想起宋代先賢之高尚風範,內心無限仰望。頷聯「行媲四知留榘範」係因楊龜山嘗為宋英宗之后宣仁辯誣謗;為哲宗后昭慈雪冤抑;痛陳王安石「竭天下以自奉」之謬說,其剛直耿介之行為,可以比美東漢楊震(54-124)不欺暗夜鬼神之胸懷而留典於後世。此句之「四知」,典出《後漢書‧楊震傳》楊震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而「道延一線合真傳」則謂楊龜山其學問上承周敦頤,下啟朱熹,一線相延,可說是理學之真傳。頸聯言文章與古今時勢之盛衰關係密切,因此何必計較理學淵源孰先孰後?尾聯承上聯提問,藉此寄語仰山書院諸君,需努力研讀修習,必定有人能於科舉之上考得高地,名列公卿。「三鱣」係出自《後漢書‧楊震傳》,楊震於湖城居住時,有冠雀銜三條鱣魚飛集於講堂前,時人附會,蛇鱣為卿大夫之服飾,其數為三,是登三公高位之吉祥徵兆。後楊震果然至太尉。
筆者所查,蘭城仰山書院位置,原設在廳治西文昌宮左,為現今宜蘭市文昌宮東側,本為廟地,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草創一椽,其簡陋程度當可想見。日據時期以後,書院講學漸廢,仰山書院也逐漸廢棄。筆者曾探尋查訪,此書院原址今為民居,建築結構已不復存,文物亦散失殆盡,令人喟嘆。
而仰山書院何以得開蘭文風之美名?
宜蘭僻處臺灣山後,本是草萊未闢、三十六社噶瑪蘭人散處之地 。自吳沙於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率漳、泉、粵三籍流民入墾頭圍地區(今宜蘭縣頭城鎮)後,始揭漢人經營蘭地之序幕。宜蘭才以「粗服亂頭,不掩國色」之姿,逐漸發展文風。
宜蘭地區開發晚於臺灣北部,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初入清朝版圖時,並未設立官學設施,而是以書院替代之。遲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噶瑪蘭廳才議准設置專學。清德宗光緒四年(1878),閩浙總督何璟(1817-1888)等奏臺北新設專學,以及學額分配情形時,謂「向來淡水廳試,文童約有一千三、四百人,噶瑪蘭廳試,文童約有六、七百人,惟赴郡…長途跋涉,旅費維艱,是以每遇歲、科考,人數尚不及廳試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在清代蘭人因地理環境阻隔、交通不便,使得向學者多,但赴試者少,其中備嘗艱辛,能中試者更屬可貴,無怪乎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奏請將臺北改為一府三縣,亦以淡蘭人文日盛,赴道考不便為改制理由之一:
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乃歲科童試廳考時,淡屬六、七百人,蘭屬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者不及三分之一;無非路途險遠,寒士艱於資斧,裹足不前。
宜蘭地區開發晚、文教發展亦相對落後,然應試之童能有四、五百人,實屬人文鼎盛,以舉人、進士名額而論,人數偏少,卻能得「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之美譽,與宜蘭當地書院帶動文風發展息息相關。仰山書院承擔蘭地文學之重責大任,當時雖因經費短缺,僅能於文昌宮內延師授課,然蘭陽文風因此日盛,人才輩出,以至文風與淡水廳合冠全臺,日據時代詩社蓬勃發展。時至今日,蘭陽文人輩出,如李榮春、李潼、簡媜、黃春明等,此詩為鑑,遙想楊廷理籌辦仰山書院,目光獨具,功不可沒。
參考書目: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2006年)
葉高樹:《宜蘭縣學校教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2002年)
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台北擬建一府三縣摺〉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蘭城仰山書院係楊廷理於嘉慶17年(1812)所創,以景仰宋朝理學家楊龜山故名。書院草創之初因缺乏經費,僅於廳治西側文昌宮右建屋三楹,之後未及延師授課,房舍卻已經穨圮。直至道光10年(1830),通判薩廉始重建書院,並延請湖南楊典山為首任山長。日後蘭地文風漸盛,至光緒年間更有「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沈葆楨語)的美名,楊廷理實功不可沒。本詩以遙望海上龜山起句,緊扣仰山書院得名於楊龜山之故。並贊嘉勉蘭地諸生,努力向學定能功成名就。細讀此詩,亦可發現作者有提倡閩學之意。
【作者】
楊廷理(1743-1813)。
資料來源:愛詩網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