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

蘭陽紀行之二:十里風光迫眼前〈登蘇澳山以望蘇澳〉


〈登蘇澳山以望蘇澳〉
事行盡處見維舟,更陟岡巒族遠眸。蘇澳灣前家錯落,太平洋上水交流。
中懷海氣侵衣冷,拂地山嵐撼樹秋。但覺登臨無限感,匹夫自古有煩憂。


詩名:登蘇澳山以望蘇澳
作者:魏清德
2012 海洋與山川/山岳


此詩令筆者想起,北上求學及工作時常遇友人詢問,蘇澳是在海邊嗎
蘇澳漁港名聞遐邇,山林城景卻較少為人知。此詩為1933年(昭和八年)魏清德隨臺灣日日新報同仁十五人參加東臺灣覽勝所寫下蘇澳風光。
詩題「蘇澳山」,依題解所言,又稱「龍頂山」,經詢問家中長輩,此山又稱「七星嶺」,若向蘇澳人問「龍頂山」,可能無人知曉,若言「七星嶺」則眾人皆知。七星嶺步道入口位於觀光景點—蘇澳冷泉公園的後方,沿途設有觀景平台,健行於此沿途可遠眺蘭陽平原與無尾港之地景風采、龜山島與太平洋的遼闊海景、蘇澳港至南方澳漁村之人文景觀,並俯瞰冷泉公園與蘇澳鎮民生活街區。確實與詩中所述相符。
首聯一二句即點題,此行為登山頂眺望。頷聯寫登上蘇澳山俯瞰蘇澳港灣,遙望太平洋海景。頸聯寫海氣山嵐蘇澳之秋景無限尾聯言登臨山巔,放眼極望太平洋無涯無際,觀覽山川海景之餘,抒懷吟詠,興憂時世,頗有憂在天下之胸懷。蘇澳特色地景,以三灣懷抱之蘇澳港海景和天然冷泉之泉景而聞名,此詩登山遠眺,將蘇澳之景一覽無遺。
此詩頸聯中懷海氣侵衣冷」,與結聯「但覺登臨無限感,匹夫自古有煩憂」,對蘇澳景緻敘寫,似乎別有洞天。此詩作者魏清德(18861964),字潤庵,為新竹人,家學淵源,自幼長於詩文,於1910年加入瀛社為創始會員,並繼謝雪漁之後,被推為第三任社長,縱橫臺北吟壇。嗣受日本漢學家《臺灣日日新報》主編尾埼秀真之賞識,擢拔為該報記者及漢文部主任。其漢學造詣不在話下,而詩人不僅言秋季蘇澳之美,以冷入詩,感物哀時。

先前所提,登蘇澳山之入口需經蘇澳冷泉公園,蘇澳冷泉亦為宜蘭縣觀光聖地之一,此泉水質純淨明澈,水溫低於攝氏22度,屬低濃度弱酸性的碳酸氫鹽泉,為東南亞獨一無二之特殊地景。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18371922)於1874年(明治六年)赴南澳鄉探險時曾經過蘇澳市街以冷泉沐浴。而將蘇澳冷泉成功推廣者為當時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軍衙之竹中信景,因公務出差來到蘇澳意外發現冷泉之妙用,竹中辭官後回到蘇澳,並且開始從事清涼飲料水的製作,冷泉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1933年(昭和八年)曾設廠生產汽水,稱為「ラムネ那姆內」。 

日據時期蘇澳冷泉

魏清德遊覽蘇澳地區之隔年,1934年(昭和九年)《臺灣日日新報》在「蘭陽自慢」欄,以全臺唯一碳酸冷泉,介紹蘇澳冷泉,並贊同一日泡一回可終身無病的說法。宜蘭當地詩社之頭圍登瀛吟社曾以〈冷泉〉為擊鉢詩題,廣邀同好描繪全臺唯一的勝景,其作品皆刊載於《詩報》第三十五號。
名列「左一右三」蕭献三詩:

〈冷泉〉
剖竹穿林出翠微,臨流偏覺冷侵衣。在山莫怪寒如許,世態炎凉早見幾。

〈冷泉〉詩選可看出,詩人蕭献三對於蘇澳冷泉描寫,以「冷」立意著墨入詩,寫冷泉之寒氣、寒威,其詩中臨流偏覺冷侵衣」謂冷泉之冷,與本篇選詩〈登蘇澳山以望蘇澳〉之頸聯「中懷海氣侵衣冷」,謂海氣之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寫景之外,不脫離傳統漢詩「秋思」、「秋懷」、「秋興」之書寫傳統,懷國憂情,感事哀時,就景賦詩以明志誠如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言:中國詩中最常用的手法,大抵是托物以起興,擬人以比況,就物以賦志等等。日據詩人模山範水,感懷比興,諷詠時事,雖於異族統治仍不失傳統文人風骨,以景託志,登高覽盡蘇澳山林海洋,亦將胸所感志賦託於蘇澳美景之中。



參考書目
《臺灣日日新報》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2006年)
藤崎濟之助著,林呈蓉譯:《樺山資紀蘇澳行》(臺北:玉山社,2004年)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潤庵吟草》。此詩寫於昭和8年(19334 月,魏清德隨臺日新報同仁15人參加東臺灣覽勝,寫下系列作品之一。作者坐火車抵達蘇澳,參觀漁港等地。蘇澳山又稱龍頂山,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海拔標高244公尺。此處是鳥瞰蘇澳港的絕佳角度。俯瞰蘇澳鎮、眺望東澳嶺,也可遠眺宜蘭的海岸線。本詩作者登臨山巔,極目遠望無涯的太平洋,盡覽山川美景,胸懷不禁興憂,頗有古君子之風。

【作者】
魏清德(1886-1964)。

資料來源:愛詩網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