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員山〉
莫訝員山小,龜山許並肩。千尋壓海浪,一撮鎖溪煙。
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披荊舒倦眼,吟望好平田。
詩名:登員山
作者:楊廷理
2012 海洋與山川/山岳
詩題〈登員山〉之員山,為現今宜蘭縣員山鄉,與礁溪鄉、宜蘭市為鄰。依《噶瑪蘭廳志‧山川志》記曰:「員山,在廳治西七里,以形得名。一拳奮立,西瞰大溪。其下悉成石汕,水大不能決」。員山乃指涉一圓形小山丘,因其卓然獨立,成為地區之明顯地標,並以此得名。相較於西勢地區如頭城、礁溪,開發時間略晚,近年來以小吃魚丸米粉和周邊觀光工廠為遊客所知。
筆者登員山忠烈祠望員山景
本詩作者楊廷理曾其三進臺灣、五度入蘭,終使噶瑪蘭納入清朝版圖,不再為化外之地。此詩為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第五次入蘭時所寫,登員山感懷,其白描寫景,直抒胸臆,於平淡率直中見深情,讀來十分親切真實。首聯點出員山係一小山丘,遙望海外浮嶼龜山島,有如二山並肩。頷聯道出登高遠眺浪潮海景,近瞰又見蘭陽溪支流粗坑溪流徑,一遠一近摹寫海河鎮鎖員山之勢,使人印象鮮明。頸聯「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其「蟠際」出自《莊子‧刻意》:「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由末二聯可看出,楊廷理居於斯安於斯,安適由天之心境。
員山忠烈祠
筆者常於閒暇時,於員山訪友。亦曾探遊此詩【題解】中所提「員山忠烈祠」。探尋後得知,員山忠烈祠位於員山國小旁的員山公園內,除綠地之外,公園山丘上的忠烈祠其前身為宜蘭神社之遺址。宜蘭神社成於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係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為穩定民心而興建。戰後,神址被拆毀,改建為忠烈祠,僅遺留部分遺跡,昔日建築已不復見,然而甫踏進公園,可見銅馬立於社前,一眼望去,筆直的階梯步道通往山丘,昔日神社鳥居的身影佇立石梯,神社的意境顯而易見。傾倒斷裂的石燈籠、石獅、石碑、神馬等神社殘蹟,供人弔古懷今,頗具歷史的反思與文化的傳承內涵。
員山忠烈祠前銅馬
沿著忠烈祠旁的步道,登至山丘上方的觀景台,於此處果真能眺望蘭陽平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田野城鎮錯落,雖不見詩中所提的河道蜿蜒鎮鎖員山,猶可依稀遠望,沒於霧氣與天線盡處之海際,泛浮蘭地標誌龜山島。日人幸田青綠於《蘭陽》一文中言,宜蘭神社社內古雅整然,森嚴莊肅,外圍一帶富於風致,遠離塵俗,遠眺西南,見萬古高嶺與雲際相鄰,俯瞰蘭陽市街橫亙數里之田園村景,實屬難得一見風景優美之地。登山遠望,方知景緻遼闊,風景豁然,誠如楊廷理此詩所言「披荊舒倦眼,吟望好平田」,也難怪被選為「員山遠眺」為宜蘭十八勝景之一。
員山忠烈祠後方為內員山地區,另有員山溫泉,亦稱宜蘭溫泉,泉水温暖適宜,與礁溪温泉相伯仲,此處係日據時代招待敢死隊員出勤前一晚泡湯享樂的場所,日軍機場則在不遠處。
日據時期宜蘭三大詩社之一仰山詩社,其社員李耀東有詩〈宜蘭溫泉〉,刊載於《詩報》第八十五號:
〈宜蘭溫泉〉
蘭西野外滾泉流,浴客頻來樂不休。
日映員山神社秀,溪連小徑佛堂幽。
清代官宦楊廷理與日據宜蘭詩人李耀東,二詩寫員山,或登高遠望蘭陽平原,或浴罷踏訪神社遊覽溪景,皆能看出員山風景怡人。他鄉或故鄉,蘭地的文人,不論是遊宦至此,或生長此地,在雨水豐沛、農產豐盛的蘭陽平原,皆能自得其樂、休養生息,惟心境不同而已。
參考資料:
《詩報》第24號(1931年11月15日),頁8。
幸田青綠著,李英茂譯:《蘭陽》,宜蘭文獻雜誌:9,1994年5月,頁69-90。
伊藤熙著,林英俊譯:〈宜蘭紀行〉,《宜蘭文獻雜誌》第18期,1995年11月,頁121。
黃雯娟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1.宜蘭縣》,(台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0年)。
陳進傳撰〈大清來治—楊廷理五度入蘭略考〉,收於《「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蘭文化中心)。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員山位於宜蘭市近郊,山形甚圓,遠眺有如一個圓頂,故稱之為員山。海拔約43公尺,是今日員山忠烈祠的所在地。從這裡眺望蘭陽平原。噶瑪蘭通判楊廷理當年登這座小山時,遙望龜山,俯臨大海,放眼極望,舒懷嘯詠而發為此詩。今宜蘭員山公園內觀景平臺上還鐫刻著本詩,為登高望遠之閒情留下了最好的註腳。
【作者】
楊廷理(1747-1816)。見〈庚戌(1790)秋暮赴澎湖賑卹風災遇颶折至東吉洋默禱於神始抵澎之峙裏澳詩以誌險〉。
資料來源:愛詩網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