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果樹附近
都是野生的
「天氣向來也都是野生的」
張繼琳,〈大同鄉〉
1.
大同鄉,地處宜蘭縣西南隅,全境有三分之一屬於山區,是一典型山地鄉,日治時期以前,此地廣大區域皆為泰雅族溪頭社狩獵與生活空間。東京帝國大學植物學教授早田文藏於1916年(大正五年)前往宜蘭探勘採集植物寫下:「今天我更深入蕃地探險,壯麗的中央山脈聳立著,山峰屹立於海拔11,000呎的天際。接著又前往宜蘭山區,這在幾年前是不可能去造訪的。只因那兒住著會獵人頭的蕃族。」日本據臺後,為順利開發蕃地資源,以隘勇線推進的方式,壓縮原住民地域,擁有豐富林木資源的泰雅族,因日本總督府積極開發太平山林區,紛紛移往蘭陽溪河谷平原地帶。
大同鄉以擁有太平山林場聞名,下轄復興、寒溪、樂水、英士、松羅、崙埤、太平、茂安、四季、南山等十村,其中以寒溪村居民數為最多。
駛入寒溪村,放眼看去,綠疇圍攏,除了山景便是寒溪吊橋。佇立溪床,連結寒溪與華興的鋼索吊橋,強而有力的紅色線條將天空分割成塊,在非綠即藍的寒溪山野,醒目得有些突兀。自吊橋遠眺,無論望向何處,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勢,山與光與影的變化,顯得沉靜慵懶。
2.
你將來要進日本人的神社,還是我們賽德克祖靈的家?
電影《賽德克.巴萊》
曾為蕃童教育所的寒溪國小後山藏有一座日本神社遺跡「寒溪祠」。創建於1932年(昭和七年),屬於蘇澳郡蕃地的社祠,結合寒溪、古魯、小南、四方林、大元五社蕃人苦力建設而成,主祀天照大神與歿於乙未戰爭中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1933年(昭和八年)八月十一日舉行鎮座式,式後在寒溪教育所舉行稻蒿細工品授與式,放煙火慶祝後,再於教育所舉行蘇澳郡蕃童聯合學藝會,五社原住民跳舞助興同慶。 作為殖民政府蕃童教育所指標地,寒溪祠的設置具有示範作用。
探訪寒溪祠遺跡,可從寒溪國小操場後側,沿階梯步行而上。不同於市區,蕃地神社多設置於鄰近部落的小山上,地域遠僻,規模不大,社格較低,通常以「祠」為名。通往寒溪祠的階梯經過整建,一側的扶手欄杆上繪飾紅、白、黑菱形圖騰,另一側是墨綠色老葉與嫩綠新芽層疊交錯。
都市裡住久了,特別是最近,心靈沒有休憩的閒暇,格外珍惜這份寧靜。目睹青空、遠方的山、近處的草葉、石梯上的蟲子,各色風景與記憶隨光線篩落,我想起日本旅遊,登山歇憩路途,高地神社林蔭深邃的參道,那條條踏上無境的長路,道道邁入無物的階梯。有時走在山路上,會不經意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走入一個奇異他域,或許是曾經造訪的鄉鎮,另一個國度,又或許是跳接交錯的現實與夢境,我無法言傳這樣的穿梭交會,只能任憑思緒一再一再迴返,隱入其中。
3.
就是這裡嗎?
抵達寒溪祠所在地後,「原來如此啊?」的失落多於驚嘆。
指標性的鳥居已不在,從僅存的石階、石燈籠和荒草叢生幾近掩沒的主殿基座,後方列排堆壘的石牆,猶可推測確實曾經存在謂之「神社」之處,可能因缺乏有效管理維護,遺跡頹圮散裂,雜草深埋宛如廢墟。石燈籠旁側立的「銃獵の廢」石柱,以及砌石牆前方的「五社誓詞碑」,或許是最有資格見證歷史的遺物,昔日寒溪祠成為洋溢荒蕪的縣定古蹟,豪不留情營造風華褪去的殘景。
具有日本歷史風土性格的神社移植至新殖民領地,交雜民族情節與政治因素,缺乏信仰的基盤,隨著政權更迭,遭到剷除或改建。國殤聖域或觀光名景,荒廢或再發,都是臺灣社會歷經政權更迭所留下的空間印記。
此刻的天淡得有些悲情,薄雲湧現,雲影落貼石牆,也落在鬱鬱林木綠葉枝幹間,順沿視線下瞰,屋舍低儼、鄰近寒溪吊橋旁的派出所,道路漸次蜿蜒;再向後望,隱約可見山和山之間有一片稍微開展出來的平野(是蘭陽平原吧),還能稱上普通的風景,沒有特別令人心動的亮點,但我相信這裡一定曾經存在什麼不同凡響之處,眾神或祖靈確實仍出沒在這片林野地域,注視此地此域陳演人情與人性的殘酷與優雅。留下的神話傳說,被山林收藏得很好,偶爾藉樹林透出的微光,傳達威儀而堅定的信仰之心,也許正因如此,祂們無形也無體。
喜歡尋訪歷史殘跡,也只是個人興趣而已。原本是毫無目的地散步,若強要說有何目的,那就是當我不經意行走足履,來到省道後方殘留歷史遺跡的老石階,或遠離人群喧塵之處,仰望依山小徑的樹木,或見到社區家戶窗牆蔓生已知未知的草藤花葉,總覺得周圍的光景調和了感情,散亂的心緒被當下收束,留下的蹤跡將被那些無以為用的感慨和此時此刻的欣喜所掩蓋。
全文刊載於:楊書軒主編《直到平原深處》,宜蘭縣文化局出版,2019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